99无码电影亚洲_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久久2020_免费人妻中文在线视频_日韩无砖专区一中文字视频

您所在的位置: 東南網 > 專題> “走基層 轉作風 改文風”活動> 最新報道 > 正文

關于推動采編人員“走轉改”常態(tài)化的實踐與思考

www.strategicstaff.net?2012-05-24 17:32? ?來源:福建記協(xié) 我來說兩句

如何把記者“趕”下基層

——關于推動采編人員“走、轉、改”常態(tài)化的實踐與思考

閩南日報總編輯 陳惠貞

新聞工作是上情下達的橋梁、下情上達的通道,承擔著宣傳群眾、動員群眾、服務群眾的重要職責,新聞工作者理應牢固樹立群眾觀點,自覺踐行群眾路線,積極主動深入基層、深入群眾,更好地了解國情、掌握民意,把體現黨的主張與反映人民心聲統(tǒng)一起來,把堅持正確導向與通達社情民意統(tǒng)一起來,推動科學發(fā)展,促進社會和諧。

2011年,中宣部等五部門和我省就新聞戰(zhàn)線開展“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進行動員部署后,閩南日報社迅速組織落實,先后組織了“尋訪革命史跡,重溫紅色記憶”、“五大戰(zhàn)役一線行”、“九龍江畔聽民聲”等大型采訪活動,推出了一批反映基層實際,現場感、貼近性、可讀性強的新聞報道,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好評。今年1月30日,漳州市委書記陳冬到閩南日報社調研時,充分肯定了報社“走、轉、改”活動成效,并提出將這一好做法延伸到機關干部隊伍中?!陡=ㄐ侣劷纭愤B續(xù)兩期推介本報三項學習教育的做法;報社一批“走、轉、改”新聞攝影作品在全省“走轉改”新聞照片展評獎中獲獎,“九龍江畔聽民聲”系列報道獲省“走、轉、改”好新聞二等獎,中國記協(xié)網刊發(fā)本報編輯撰寫的活動體會。

不僅是2011年,多年來閩南日報社堅持倡導和推動記者下基層,并就推動采編人員走基層常態(tài)化做了有益的實踐和思考。結合報社的實際,我們認為,把記者“趕”下基層,關鍵是要在機制上下功夫,做好“四個動”,即項目帶動、典型驅動、制度推動、上下聯(lián)動。

一、項目帶動

項目是經濟工作的重要抓手,“項目”反映在新聞工作中,就是新聞選題策劃,這對于“趕”記者下基層具有重要作用。

首先,對新聞單位來說,“項目”是推動記者下基層的一個抓手。新聞選題策劃組織到位,記者采訪就比較活躍,這些選題如果以基層為主體,就自然形成了記者下基層的“項目”,成為報社“趕”記者下基層的一個抓手和載體。

近年來,閩南日報社緊緊圍繞黨委中心工作先后策劃了“海上看漳州”、“關注企業(yè)記者行動”、“進百家臺企話漳州先行”、“項目建設一線行”和“大眾熱線”進社區(qū)、“共和國60周年·漳州記憶”等大型專題采訪活動。這些專題采訪活動就如同一個個“項目”,讓報社“趕”記者下基層有了抓手,推動包括總編輯、副總編輯在內的所有采編人員到一線采訪報道。

如2010年初,為了深入宣傳胡錦濤總書記在福建、在漳州考察的重要講話精神,報社組織“進百家臺企、話漳州先行”大型采訪活動,報社領導和各采編部室主任帶領新記者組成14個采訪小組,先后有100多人次的記者、編輯深入113家臺資企業(yè),實地采訪報道總書記來漳視察帶來的反響和效應?!堕}南日報》共刊發(fā)17篇調查文章,總字數超過5萬字。這些文章盡管角度各異、采訪對象不同,但主題集中、突出,從各個側面反映出了當地臺資企業(yè)的發(fā)展現狀和需求。報社記者采寫的文章刊發(fā)后分別被人民網、新華網、中國臺灣網等20多家媒體網站轉載,引起強烈反響。其中,由本人撰寫的《“這個園區(qū)辦得好”》、《與海西建設“同頻共振”》兩篇文章還分別獲得福建新聞獎一等獎、第二屆海西新聞創(chuàng)新獎二等獎。同時還有一個專題報道版面獲得福建新聞獎二等獎。

其次,對記者來說,“項目”是下基層的一個方向、一個著力點??陀^地說,記者下基層難,既有記者特別是年輕記者“不想下”的原因,也有記者想下去,但下去后不知道寫什么、怎么寫,“不會下”、“不敢下”的因素。而有了選題策劃,新聞采訪的主題就更加明確、集中、突出,可以讓記者清楚地知道下基層采訪的主要目的,知道應該寫什么、反映什么。如2011年閩南日報社開展“九龍江畔聽民聲”、 “五大戰(zhàn)役一線行”、“尋訪革命史跡,重溫紅色記憶”等大型采訪活動,都明確新聞采訪主題,讓記者“下得去寫得來”。

第三,新聞選題策劃后的集體采訪行動,無形中也給編輯記者壓力,“逼”著他們必須真正下基層、找“活魚”,比學趕超。媒體的新聞選題策劃,是為了在一段時間內,集中、突出報道某個新聞事件或由此產生的影響,往往具有多人參與、各自分工、協(xié)同配合的特點。閩南日報社近年來相繼組織的專題采訪報道,都以全報社動員的方式進行,要求采編科室、編輯記者全部參與,推動他們真正做到認真挑選角度、認真蹲點采訪、認真寫出好文章。如2011年為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閩南日報推出“尋訪革命史跡,重溫紅色記憶”大型采訪活動,與市委黨史辦共同研究確定15處革命舊址和紀念建筑物為采訪點,組織近百位采編人員進行尋訪。共推出15個專刊,報道革命史跡背后的動人故事和今天的風貌,激發(fā)讀者銘記革命傳統(tǒng)、建設新漳州的熱情。與此同時,報社又與市委黨史辦聯(lián)合開展“漳州十大革命遺址”評選活動。采訪活動與評選活動互相推動,有機結合。采訪報道為評選活動提供了形象、直觀的材料,打下良好基礎,評選活動使各采訪組之間有了競爭比拼的平臺。兩項活動得到各級領導的高度重視、社會各界的廣泛參與,產生了較強的社會反響。

二、典型驅動

先進典型是在某一地方或某一領域的旗幟、模范。典型報道則是對這些人和事的強化報道,這對弘揚主旋律、樹立清風正氣、推動社會進步具有重要作用。典型報道對新聞單位來說,也是“趕”記者下基層的一個有效“驅動力”。這種“驅動力”主要體現在幾個方面。

一是新聞報道的需要。典型自身就是新聞,對記者來說,具有強大的“吸引力”。而典型多出在一線、在基層,記者要報道典型,只有多下基層,多到一線采訪。同時,記者要正確有效選擇典型,也必須進行調查,有調查才有發(fā)言權;調查必須實地、深入地調查,才能避免偏頗、避免被誤導。

二是記者的職責需要。在我國,媒體記者不僅有著客觀報道新聞事實的使命,更承擔著正確引導輿論導向的重要責任。正確有效選擇典型、做好典型報道,既能發(fā)揮典型的模范帶頭作用,弘揚社會正氣、催人奮進,又能提高媒體的輿論引導能力。

三是寫好典型報道的需要。要寫好典型,就必須深入采訪,寫實事、有細節(jié)、說實話、訴真情。只有這樣才能打動人,才能把輿論引導的效果發(fā)揮得更好。

近年來,漳州市在各條戰(zhàn)線相繼涌現出了許多先進典型,這些典型集中在一線、在基層。閩南日報社以報道這些典型為契機,“驅動”了一批又一批的記者到一線、到基層采訪。2010年9月、10月間,漳州連續(xù)遭受三次強臺風正面登陸襲擊,漳州市有效組織抗災,取得三次“零傷亡”的勝利,受到了福建省委、省政府的肯定。在這幾次抗臺風中,閩南日報社組織多批次記者沖鋒在前,深入一線采訪,及時發(fā)回相關新聞報道,特別是推出由6名記者采寫的《人民生命高于一切》、《細節(jié)決定成敗》、《長治才能久安》等三篇防抗臺風系列報道,受到社會好評。一位記者因此受到福建省委、省政府表彰。

  • 責任編輯:黃麗紅
  • 打印
  • 收藏
  • 【字號
相關新聞
相關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