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在杭州打工的父親,因發(fā)現11歲的女兒抄作業(yè),于是將女兒拖到車棚里,吊起來打,打了以后,父親離開半小時回來,發(fā)現女兒快不行了。隨后,父親急忙把孩子送往醫(yī)院。不過,讓人惋惜的是,小女孩最終還是沒有被搶救過來。(5月21日《新聞晨報》) “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罵不成材”。現代文明社會中,這種傳統(tǒng)教育觀中的“體罰因子”,并沒有隨時代變遷而消弭。近年來,家長體罰孩子造成嚴重傷害的事件屢屢見諸報端,“打罵教育”也因此受到越來越多的批評與反對,甚至被認為是一種虐待和犯罪。然而實際上,“打罵教育”并非“暴力教育”,人們所強烈抵制的,應該是后者。 教育要以引導為主,打與罵作為一種輔助性教育手段,有其存在的必要性與意義。人們都說,現在的孩子都很金貴,無論在學校還是家里,都是“碰不得罵不得”。換個角度看,這何嘗不是一種“嬌慣”。誠然,打與罵的卻會對孩子的身心造成負面影響。但在某些時候,如果“打罵教育”所帶來的正面效果要大于其產生的負面影響,那這種教育手段就可以被運用起來。比如,對一些生性頑劣的孩子,任何“非體罰”的教育方式在其身上毫無作用。唯獨靠打,才能起到管教效果。這種時候,“打罵教育”的輔助性教育意義便能得到體現。 很多人反對“打罵教育”,都會以打死孩子、打傷孩子等極端的個案作為理由。不可否認,類似的悲劇一再上演,的確反映出“打罵教育”存在的弊端。但細細想來,打死打傷孩子的這種教育悲劇,是真正的“打罵教育”嗎?顯然不是。筆者認為,打死打傷孩子,并非“打罵教育”的錯,而是因為教育者未能正確把握尺度,將“打罵教育”異化成了“暴力教育”。從本質上說,二者雖有共同點,但一個正常,一個極端,毫無可比性。由此來看,如果因為極端的“暴力教育”現象,就全盤否定“打罵教育”的合理性,那就是因噎廢食了。 “打罵教育”變?yōu)椤氨┝逃保议L的情緒管理在其中起著關鍵作用。很多體罰孩子導致悲劇的事件中,家長都不是有意為之,通常都是在體罰過程中一時失去理性,讓“打罵”變成了“暴力”。比如,有些家長在體罰孩子時,“恨鐵不成鋼”的情緒強烈,加之想著自己生活工作中的不如意,許多不良情緒就會涌上心頭,進而異常暴躁,不經意間就下手過重,對孩子帶來嚴重傷害。 面對打傷打死孩子的教育悲劇,我們不妨給“打罵教育”一點寬容。但與此同時,我們仍要呼吁,對于這種補充性的教育手段,家長們也要慎用,切不可讓其異化為“暴力”。、 |
相關閱讀:
- [ 05-21]城管暴力執(zhí)法不能僅道歉了事
- [ 05-16]校園暴力頻發(fā),不止是青春的疼痛
- [ 05-09]堅決防范和打擊暴力恐怖活動
- [ 05-01]堅決把暴力恐怖分子的囂張氣焰打下去
- [ 04-30]縱容體育暴力,是警察還是組委會?
- [ 04-30]炮轟“黃金新娘”是一種“暴力節(jié)奏”
- [ 04-30]南京城管被打,不能為暴力點贊
- [ 04-29]不除賽場暴力哪來公平競爭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fā)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jié)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jié)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jié)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yè)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chuàng)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yè)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yè)道德監(jiān)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