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无码电影亚洲_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久久2020_免费人妻中文在线视频_日韩无砖专区一中文字视频

您所在的位置: 東南網 > 理論頻道> 黨建·政法 > 正文

用傳統(tǒng)文化優(yōu)秀資源提升領導干部修養(yǎng)

www.strategicstaff.net?2012-02-06 10:30? 王海英?來源:《學習時報》 我來說兩句

以仁民愛物為職責的為政理念

領導干部正確的價值取向,一定會通過相應的工作理念表現出來。選擇“仁愛道德”為基本價值觀念,也必然會在工作中形成以“仁民愛物”為職責的為政理念。孟子指出,治理國家的政治理念應該是“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把親愛家人推廣到仁愛民眾,再把仁愛民眾推廣到慈愛萬物。這種推恩的原則能使治天下“可運于掌上”,所以“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無以保妻子”。也就是說,為官者能做到仁民愛物,足以治理天下。如何才是“仁民愛物”?簡單地說就是解決民生問題。在傳統(tǒng)社會里,仁民愛物首先表現為讓百姓衣食充足,使民眾擁有的財物,“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兇年免于死亡”。也就是讓百姓都有能力贍養(yǎng)父母、庇佑妻兒,好年景能吃飽,兇年不至于餓死。但衣食充足只是解決民生問題的一個階段,并不足夠。冉有跟隨孔子到衛(wèi)國出游時,問孔子如何治理國家。孔子提出民“庶矣”之后就要“富之”、“教之”。人口多了,先要讓百姓富裕,再用道德禮法去教化。在此,孔子已經注意到要在物質和精神兩個方面解決民生問題。孟子發(fā)展了孔子思想,提出了“行仁政”、“得民心”的治世理念。要想獲得天下并使其政治穩(wěn)定、社會和諧,就需要統(tǒng)治者把握好君民社稷的關系:“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狈且跃鯂业睦鏋橹兀恰耙悦駷橘F”才能得民心,才是真正的仁民愛物。因此,道德教化和民心向背等精神方面的因素構成了民生問題的另一重要方面。

解決民生問題,孟子的主張是“以民為貴”,同樣的問題,在今天則表現為“以人為本”。孟子更多是從政治穩(wěn)定的角度勸說國君要仁民愛物?,F代社會里,這個理由依然重要,但并不是唯一視角。仁民愛物的為政理念更應建立在對蕓蕓眾生的關注和尊重的人文視角中。因此我們解決民生問題,不能以社會的經濟發(fā)展簡單代替。應該看到,物質需求只是人的需求之一,人之為人還在于其精神屬性,而這個方面在物質發(fā)達甚于精神富足的年代尤其重要。因此,作為領導干部,更應該深刻理解“以人為本”發(fā)展理念的實質。我們理解,現階段“以人為本”理念的提出,直接針對的是伴隨社會經濟發(fā)展而出現的“以物為本”現象。后者表現為人被物質統(tǒng)治而喪失了精神自由,表現為馬克思嚴厲批判的“商品拜物教”。失去了精神家園的物質昌明是可悲的,失去了制度約束的經濟發(fā)展是可怕的,沒有對于生命價值的尊重和生活意義的尋求,這個社會也就喪失了其發(fā)展的目標和動力。因此,現代社會的“仁民愛物”,更多地體現為尊重生命的人文情懷。精神家園的確立、高尚信仰的樹立、法制體系的完善、社會正氣的弘揚,這是領導干部對于社會長遠發(fā)展的更為艱巨的歷史使命。

  • 責任編輯:王坤明
  • 打印
  • 收藏
  • 【字號
相關新聞
相關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