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化教育功能。“禮,所以整民也”、“禮,國之紀也”,禮成為社會交際、政治教化的重要手段。作為禮樂文明載體的青銅器在調控社會秩序、規(guī)范社會群體坐標、構建和諧社會態(tài)勢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政化教育功能。眾所周知,青銅器是一種“體現級差的器物”,被賦予了豐富的政治內涵,尤其是禮器組合有明確規(guī)定,“名位不同,禮亦異數”(《左傳·莊公十八年》),如“天子九鼎,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元士三鼎,士用一鼎”,“天子八佾,諸侯六,卿大夫四”(《論語·八佾》)等等,嚴禁僭越。通過青銅器組合方式、數量多寡等外在直觀形式,教化不同社會階層遵守各自的行為準則以符合國家意志,達到社會良性運行,實現社會大治的政治意圖。
人倫教育功能。人倫教育是儒學的重要內核,“禮,人之干也;無禮,無以立”(《左傳·昭公七年》)、“使契為司徒,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禮樂社會家國同構,奉行“親親”、“尊尊”基本原則,推崇孝、悌、忠、友、信等社會人倫。社會倫常的普及除依托學校教育外,社會教育不失為另一重要途徑,日常生活中潛移默化的人倫教育效果甚至為學校教育所不及。青銅禮樂器則充當了社會教育中施行人倫教育的外在形式。如我們翻檢《儀禮》等禮學經籍,便赫然入目,一方面,通過青銅器自身的形制、紋飾、銘文等外在物化意象表達社會人倫,另一方面,時人將青銅禮樂器等實物自然地融合于抽象的禮儀儀式,通過實物直觀地表達如何處理上下、尊卑、親疏等人倫關系,達到禮成天下,倫化眾生的社會教育效果。
審美教育功能。商周青銅器無論鑄造水平還是裝飾藝術都達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鑄造工藝與裝飾藝術渾然一體,將青銅器的神秘與美感推進到后世望塵莫及的高度。青銅器的美學成就始終服從于青銅器自身的禮樂功能,這與其為禮樂文化的物質載體有關。商周青銅器的美學成就含有豐富的宗教意識,同時其原初美暗含了人類對自身初始歷程的探索,這對時人心性具有重要的教育功能。今天,青銅器的莊嚴、古典美,越來越受到美學教育者的重視,其素材納入了美學教育視野;同時,青銅器的美學成就對社會群體具有重要的心性熏陶功能,審美教育功能日趨突出,這對個人及社會文化心態(tài)的營建具有重要意義。
在學校教育始為濫觴的早期社會,青銅禮樂器承載了獨特的教育內涵,被賦予了廣泛的社會教育功能,反映了先民的思維認知方式。我們對先秦時期的社會狀況作一通覽便可發(fā)現,商周社會的良性運行與青銅器承載的社會教育功能及在社會軟調控中的作用息息相關,其教育效應不可低估,在中國早期教育史上占有特殊地位。如果從神人關系、等級差異、禮樂真諦、社會控制、血緣與地緣結構等維度反觀青銅禮樂器社會教育的特點可發(fā)現,我國早期先民創(chuàng)建了“用外物飾內情”以實現自我與他我教育的社會教育范式,這一教育范式具有具象、直觀、社會化等典型時代特征,這對當今教育具有重要的啟示。(作者單位:西南大學)
- 2008-10-22第二屆海峽兩岸青少年社會教育研討會圓滿閉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