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時節(jié),記者來到漳州市長泰縣天柱山腳下的后坊村,拜訪龍人古琴文化村的“村長”謝建東?!敖z桐合為琴,中有太古聲。”選材、定型、槽腹、灰胎、打磨、定徽、面漆、上弦……千年古法斫琴工藝,前后有上百道工序,一床琴至少需要七年打造。(視頻來源:受訪者提供) |
學習斫琴對謝建東來說是一種約定。20多年前學彈琴時,他??嘤谡也坏揭淮埠弦獾那?。巧的是,他有一手熟稔的木工手藝。何不自己動手?抱著試試看的想法,謝建東制作的琴意外得到行家的肯定,從此一發(fā)不可收拾。當他回歸眾人視野,已是十年之后。憑借著執(zhí)著和天賦,謝建東掌握了古法斫琴工藝,并終成一家。王文強 攝 |
魚腹狀的槽腹結構,是形成古琴悠長聲韻的物理條件。謝建東需要根據每塊木頭的紋理結構、木質通透程度等要素,設計相應的槽腹結構。王文強 攝 |
槽腹的深淺,中空的大小,底面厚薄的比例……琴聲空靈和空洞的距離,可能只有一毫米,每次下刀,都考驗著斫琴師的經驗、手感與心性。王文強 攝 |
好的古琴能保存上千年,髹漆也是關鍵。龍人古琴的髹漆沿襲傳統生漆制作工藝,在木胎完成后,將琴體涂上由生漆與鹿角霜調和而成的灰胎,進行由粗到細、反復多道的髹涂。王文強 攝 |
通過文獻研究和大量古琴樣本的分析,謝建東總結出,琴材的品質、穩(wěn)定性才是一床古琴是否合格的關鍵。他將自己掌握的木材改性技術靈活應用到古琴制作中。王文強 攝 |
斫琴多年,謝建東以多種方式探索古琴的傳播和人才培養(yǎng),他和一批高?;ピO教育基地,讓古琴走進課堂。圖為謝建東與徒弟黃志祿檢查古琴髹漆情況。王文強 攝 |
“斫琴,一斧一鑿,髹飾張弦,是生命的過程,是心靈寄托的過程。”圖為謝建東做的古琴。王文強 攝 |
初冬時節(jié),記者來到漳州市長泰縣天柱山腳下的后坊村,拜訪龍人古琴文化村的“村長”謝建東。不久前,第二屆全國儒家樂教研討會暨中華孔子學會儒家樂教研究委員會年會在此舉行。作為省級非遺項目古琴傳統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謝建東與全國儒家樂教研究專家、高校音樂教育者、一線藝術教師及知名琴人共聚一堂,探討古琴與禮樂文化的傳承和發(fā)展。 “斫琴,一斧一鑿,髹飾張弦,是生命的過程,是心靈寄托的過程?!被氐巾角偈?,56歲的謝建東卸下所有的背負,回歸最享受的狀態(tài)——一襲棉麻裝束,棲身古琴面板之中——往事也像一斧一鑿,銘刻于心。>>>點擊閱讀圖文版《謝建東:把一切交給時間》 |